close

  馮雪梅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5年01月06日12版)
  離截稿時間還有3天,她已經開始焦慮。就像一樁懸而未決的疑案,或者樓頂上那隻遲遲不肯落下的靴子,攪得人心神不寧。木地板上留下一個腳印,很多人可以視而不見,她卻一定得擦掉才罷休。對的,稿債就是留在時間地板上的討厭“腳印”,一定得早早抹掉方能心安。
  丟下不斷刷微信的手機,關了電腦,慌慌張張地從衣櫃里往外扯準備旅行的衣物,電話鈴聲響了——幾天前就該發的郵件一直沒發,對方不得不再次催促。文件夾里狂找一番按完發送,突然想起還有一張團購券沒用,回來就過期了,得趕緊申請退款。然後,防水外套去哪兒了?上次出門回來一直沒動過,糟了,還塞在旅行包里沒洗呢!終於能出門的時候,已經晚了。原打算順路去把信用卡欠款還上,顯然不可能了!
  3個女人端著各自的咖啡——美式,拿鐵,卡布奇諾,閑聊,說到了小區停車位緊張。一個女人說,噢,是有點兒,基本都是他開車。另一個說,四處找地兒,費些工夫總能找到。第三個忍不住笑了:樓下沒車位我就打電話,撒嬌耍賴讓某人來停。
  人們的行為方式如此不同,因而產生不同的戀愛方式,不同的婚姻家庭。你很難就事論事說一種行為或者相處方式的原因是什麼,因為那也許要追究到很久以前——父母的生活態度,教育方式,兩個人自相處開始漸漸培養的習慣。
  為什麼有的人總能提前做好準備,有的人卻難逃拖延症?除了個性使然之外,一定還有別的原因。在井然有序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,多半無法忍受衣物、電腦、書籍亂作一團;習慣於重口味的人,自己炒菜的時候,會不由自主地放進辣椒。
  接下來,為什麼總是你去超市買東西,然後自己拎上樓?而她,即便兩手空空,也不會想到去把車裡的購物袋拿回家?為什麼同樣想有一個GUCCI包,你會自己偷偷買了不告訴丈夫,她卻以“禮物”之名提出要求?
  無數個看似無關卻有內在邏輯的小事件,造就了一個人的行為方式,並且經過不斷強化,固定成一種難以擺脫的行為模式。我們假設一種場景:女人在廚房裡忙碌,男人會作何反應?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原先的家庭中,父母的角色定位。如果這種舊有的“家庭習慣”沒有受到干擾和阻礙,很可能就會沿襲下去。來自不同家庭的女人,或多或少總會對男人施加影響,只是方式各不相同:有人直截了當,有人旁敲側擊;有人雷厲風行,有人潛移默化;有人針鋒相對,有人婉轉迂迴;結果也大相徑庭:有人成果斐然,有人進展遲緩;有人勝券在握,有人一聲哀嘆。
  也許你並不喜歡一個人做家務,可一開始,你沒有很認真地表達意願,提出“分擔”的要求;或者,對方總是達不到你的要求,洗不乾凈碗,煮個麵條都能讓廚房一片狼藉,於是你不得不大包大攬。結果可能就是,他習慣於袖手旁觀,也習慣於你的抱怨不滿。
  這樣就形成了固有的家庭模式。你會發現,大家並沒有明確分工,可你不會去洗車,他也基本不洗衣服;陪小朋友上鋼琴課多半是你的事兒,還房貸信用卡之類是他的職責。模式的不同,不僅在於這些基本分工的差別,更在於面對相同事件時的不同處理方式。
  兩家人都決定外出度假,也都由男人負責旅行事務,結果卻截然不同。一家人直接飛到了海邊,然後在酒店的游泳池邊曬太陽。另一家人在某個機場中轉,耐心地等待延誤的航班,隨後出入於不同風格的青年旅社。是的,有人以便捷舒適為原則,有人要實現最高性價比;有人註重品質,有人在意體驗。所有這些,取決於不同夫妻的生活方式,然後慢慢成為一種家庭風格。
  如果目前的這種家庭模式,不是你想要的,怎麼辦?儘管慣性的作用強大,可習慣於某件事,往往是妥協的產物。你習慣於發生爭執後自己出門找樂子,其實你想要的是他能道歉認錯;你習慣於陪公婆過春節,其實你想要兩個人的浪漫新年。若是不想再妥協呢?
  改變的阻力和代價時常很大。你想過一千次把家重新裝修一遍,將他的那些一萬年不用卻捨不得扔的東西通通丟掉。可是,你需要在舊家的基礎上重建,你得保護好木地板,搬開舊傢具,整理一屋子的書,收拾幾乎進不去人的儲藏間……並且,你需要他的配合,而他認為一切都挺好,你的“折騰”完全莫名其妙。
  這還僅僅是具體事件的改變。種種習慣,生活態度,相處方式的改變,實在太麻煩了,對吧?你能做的是什麼?我不知道。可一定不是指責、痛斥、喋喋不休。記住,抱怨,只能證明你的無能。
  我想吃個蘋果了。接下來會發生什麼?自己動手豐衣足食,還是有人替你削好送來?試一試,不再使用慣常的做法,看看會發生什麼?相信聰明的你,不至於連這點兒小事都搞砸。  (原標題:不再被習慣所左右,會發生什麼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x09axblp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